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每年三四月,都是重新思考自己职业定位的机会。虽然不一定换工作,但重新思考定位和布局,是件必要的事。
《跃迁》第二章里,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:“要做鸡头,不做凤尾”,“最短路径是从鸡头到凤头,而不是从凤尾到凤头”。
这个论断看似很好理解,但在真实生活中,常常有人选错。01大城市还是小城市?如果我问你,要去大城市还是小城市?大公司还是小公司?银行还是民企? 你、甚至很多职业规划师都会有很多精彩回答。 但精彩不代表正确啊。比如你选择了银行小柜员,自己有没有什么背景,在这个体系里被老阿姨压迫得透不过气,拿很少的工资。 你要收益,基本要熬到40岁以后,但其实5年后,银行也引来体制改革。大家一批批下岗。同学们去民企、券商收入都很不错了。 银行虽好,但因为你是尾部,所以和你没什么关系。 如果不判断自己会在大城市垫底还是在小城市精彩,是去银行当个小柜员,还是民企做个管培生自己还挺适合。 不综合自己的优势,从自己在一个职场的生态位出发看问题,任何工作的好坏的论断都毫无意义。02什么是真正重要的?为什么头还是尾,也就是说,生态位这么重要? 首先是“大鱼小池塘效应”。由心理学家赫伯特 · 马什(Herbert Marsh)和约翰 · 帕克(John Parker)于1984年提出: 同等能力的个体,在平均水平高的团体中,其自我概念会降低,在平均水平低的团体中,其自我概念会提高。 简单来说,能力一样的人,在高手圈子里,容易自卑;在普通圈子里,容易自信。而这个自我概念,又会反过来影响自己的发挥和表现。 以理工科学生为例,在能力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,普通学校的一流学生大多成了工程师、生物学家等;顶尖学校的二流学生则有很多人放弃了科学专业。 做鸡头的学生拿到学位的概率,比做凤尾的高30%。 这个效应还可以印证很多问题。 十年前,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室就在研究互联网带来的全民相对剥夺感。的确,平日里线下跟身边的人比比还可以,但上网比比,心理落差就很大。因为互联网是最大的池塘,里面的大鱼太多了。 经常上网心理就很有被剥夺感。但回到自己的社交圈子,回到自己当地领域,机会就会太多了。 同样,有一项研究发现,相比上网,其实多陪家人会让你非常幸福——因为这是你自己独一无二重要的小圈子。 其次是泰格 · 伍兹效应(Tiger Woods effect)。这是社会网络科学权威艾伯特-拉斯洛·巴拉巴西的观点。泰格 · 伍兹是超级明星,与超级明星竞争,他们会压迫你;与超级明星合作,他们会提升你。 也就是说,如果你是大公司小职员(凤尾),你可能要持续的习惯被凤头压迫,和其他机构的凤尾,也只有在一起喝茶骂老板的命。 但如果你是小公司的核心骨干(鸡头),你则可以合作很多核心任务,从与他们联合中收益。时间一长,因为一个被打压,一个被赋能,鸡头和凤尾的加速度完全不同。 这也就是《跃迁》里面讲的新东方名师的崛起,在小领域里快速通过教师之轮走到头部,然后相互联合的原因。 03最佳策略最后,什么是好的定位策略? 1. 能选做凤头,当然做凤头,因为推力会非常大。2. 差异竞争:做不了凤头,就做“隐形冠军”。如果在大领域做不了第一名,就缩小领域,争取在这个领域内做头部,然后不断地联合其他领域的头部。 比如我在作者领域,实在是小虾米。看着网文、耽美文作家一卖千万册,根本打不赢。但 如果缩小到心智类书籍里,因为《拆掉思维里的墙》《跃迁》《超级个体》等的势能,就基本无敌了。 能联合出版社的头部,能够联合设计师的头部,也开始链接像flomo这种知识管理的头部。 慢慢地,很多小头部在一起,也许能组成凤凰局。最后再说一句——不考虑生态位的职业选择,都是耍流氓。 从鸡头走向凤头之路,远远好过从凤尾到凤头。